中国音乐史重点(上)_嘉艺流行音乐_流行音乐歌词大全

  中国音乐史与名作欣赏智慧树答案河南舞阳贾湖骨笛,晚期距今8000年   音乐的起源   1.作为精神力量的需要而产生   2.为表达情感和娱乐而产生   3.音乐在生产过程中曾模仿大自然的音响和鸟类的叫声   4.起源于劳动生产   原始音乐的形式   是歌舞乐三位一体的乐舞,其中歌唱和舞蹈具有重要地位,节奏因素较为突出。   《弹歌》是反应狩猎生活的   “八阕”是反应原始农牧生活的   一曰:《载民》,二曰:《玄鸟》,三曰:《遂草木》,四曰《奋五谷》,五曰《敬天常》,六曰《达帝功》,七曰《依地德》,八曰《总禽兽之极》   《礼记·郊特牲》记载的一首古代祭歌   骨笛:是用鹤的骨头钻孔而成,有的钻孔时在音准上还调整过   周代打击乐主要有:鼓、磬、编磬、钟、编钟、编铙   周代:   礼乐制度:是由周代建国初期周公制定的。   春秋末期“礼崩乐坏”   “采风”制度:周代专有,采集民间歌谣以察民情   八音:系统化的乐器分类法   1978年湖北随县擂鼓墩曾侯乙墓出土编钟   在音乐实践中已运用三分损益律,并出现计算乐律的三分损益法   音乐美学相当发展,儒、墨两家在音乐观上针锋相对。儒家:《乐记》   乐舞队有八行称为“八佾”(佾:行列)每行8人共64人   大型乐舞:春秋时期艺术水平最高的器乐、声乐、舞蹈的综合艺术,由器乐段、声乐段、舞段三部分组成   六代乐舞《武》《赉》《时迈》《般》《桓   小舞:规模较小的乐舞   今存《诗经》有305首,分三类   1.风。 2.雅。 3.颂   风是诗经的精华,诗经的首篇是关雎:周初作品似乎是求偶歌   屈原:《楚辞》大部分是可唱歌词,他是楚风的重要发展其中《九歌》《离骚》《天问》《招魂》是很好的歌曲   春秋时期还出现独特的说唱形式的《成相篇》演唱形式上使用“相”也叫“春牍”这种打击乐器打着节奏伴唱打击时捧着击地面,打出节奏。   周代乐器按材料性质分为“八音”   1.金之属:钟、镛、钲、铙、铎   2.石之属:磬、鸣球、?下面是个乔   3.土之属:埙、缶   4.革之属:鼓、建鼓、鼗、鼙、拊   5.丝之属:琴、五弦琴、瑟、筑   6.木之属:木兄、木空、敔   7.匏之属:簧、笙、巢(大笙)、和(小笙)、竽   8.竹之属:箫(排箫)、篪、篴(笛)、管   编钟艺术在战国时代发展达到历史高峰,整套编钟64枚。钟分上中下三层,上层钮钟19枚,分三组排列,中下两层为编钟主体,也分三组,这三组钟形制各异,第一套称为“琥钟”第二套“嬴孠钟”第三套“揭钟”。总音域达5个八度,可奏出完整的五声、七声音阶,其中部音区可演奏12个半音。编钟是我国古代最响亮,最有色彩感和旋律性的乐器。   春秋时期有了计算乐律的理论——三分损益法,以弦长为其计算基础的,记载在《管子》的《地员篇补注》 先益再损   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为孔子。他积极提倡音乐,一生不断为音乐艺术实践。   与儒家学派的音乐观相对立的是墨子,“非乐”观点   乐府:   汉代兴盛,以改变民间音乐为主的音乐机构,他的设置可以上溯到秦代。兴旺发达是在西汉武帝时期,此时较多地担负搜集民间歌谣的职司。主要成就为能够创作歌曲,即所谓“为之新声曲”,李延年更造新声二十八解,是吸收西域音乐进行创作的最早记载。   乐府一词的含义后背扩大为三种:   1.作为音乐机构的乐府   2.是乐府机构采用过的诗歌,以及后人拟作的,类似的民间诗歌或文人诗作   3.大凡入乐或不入乐的,曾和音乐有关的各种体裁的音乐、文学作品   鼓吹:秦汉时得名并发展起来的鼓吹乐,是一种以吹管乐器和打击乐器为主兼有歌唱的器乐合奏形式。   相和歌:   汉代,北方兴起了一种相和歌的歌曲形式。最初起源于一些没有伴奏的歌谣,即“徒歌”。主要伴奏乐器有笙、笛、节、琴、瑟、琵琶、筝七种。相和歌的进一步发展构成了汉魏时的相和大曲,其结构因素包括了艳、曲、解、趋、乱。   艳:可能与歌舞的形象和动作有关   解:构成大曲中段的主体部分多次出现,应是歌曲段落的量词   趋:原为吴地民歌,多出现在结尾,速度快,属于大曲中高潮部分。   清商乐:   是东晋南北朝时,承袭汉、魏相如诸曲,吸收当时民间音乐发展而成的俗乐之总称。   今存清商曲辞,多为在南方新兴经济发展的条件下,与东晋时南迁所传入的中原文化相结合的吴哥和西曲。   歌舞戏:   重要的节目有《大面》《钵头》《踏谣娘》   《大面》表现了兰陵王性胆勇,而貌若妇人   《钵头》表现的是西域胡人的故事   《踏谣娘》描写一个妇女遭丈夫欺凌的故事   音乐美学:   嵇康:魏末琴家,音乐理论、思想家   《声无哀乐轮》:   1.音乐是客观存在,哀乐之情是主观存在,音乐只是将其情感诱导出来   2.肯定音乐的娱乐作用和审美作用   3.否定儒家一惯倡导的教化作用   4.反对无视音乐的艺术性、与政治等同的观点   弹拨器乐类:   1.秦汉箜篌:有卧箜篌、竖箜篌两种形制   2.琵琶:分为两类,一类共鸣琴箱呈圆形,直颈;一类共鸣琴箱与颈连接呈梨形。秦汉时本土流传的主要为第一种。隋唐时被称为秦琵琶、汉琵琶、秦汉子。魏晋时期,竹林七贤的阮咸弹此又被称为阮咸,即后世的阮。魏晋时期,琵琶类又出现了曲项琵琶、五弦琵琶。   琴:   琴的形制在两汉时逐步趋于成熟从东汉末年到东晋,古琴音乐的发展又出现了如下重要现象:1.东汉末年出现了解说琴曲标题的古琴艺术重要专著《琴操》   2.东汉末、三国时期,出现了蔡邕、蔡琰、嵇康等一批文人琴家。   3.出现了《广陵散》《猗兰操》《酒狂》等名曲《广陵散》又名《广陵止息》,最初是东汉末年产生于广陵地方的一首琴曲,保存在明代朱权辑的《神奇秘谱》。琴曲《碣石调·幽兰》传自南朝梁代的丘明。这是我国现存最古老的琴谱,是以文字记录弹奏手法的文字谱式。   宫廷燕乐:   隋朝建立,颁布了“七部乐”体制。一曰国伎,二曰清商伎,三曰高丽伎,四曰天竺伎,五曰安国伎,六曰龟兹伎,七曰文康伎   国伎:汉族歌舞与龟兹歌舞相结合的产物   清商伎:汉族传统的民间音乐   龟兹伎:古龟兹国的音乐,乃胡乐诸部之首   唐代“九部乐”中的燕乐不同于广义的宫廷燕乐的含义,而是一个具体的乐部名称;“景云现,河水清”名为燕乐,这是一部宣扬帝王功绩、歌颂太平盛世的歌舞,一般用于庄重的场合表演。   “坐部伎”和“立部伎”则是晚于多部伎形成的唐代宫廷燕乐   《秦王破阵乐》是唐代宫廷燕乐中著名歌舞,创作于初唐时期。   歌舞大曲是一种综合器乐、歌唱和舞蹈,含有多段结构的大型歌舞,在隋唐宫廷燕乐中据有重要地位,也代表着隋唐音乐文化的高度水平。   大曲结构:   1.散序——无拍无歌,节奏自由,由器乐演奏   2.中序——人拍歌唱,多为抒情慢板,由器乐伴奏   3破——以舞蹈为主,节奏逐渐加快,在热烈气氛中结束   《霓裳羽衣曲》是唐代最著名的歌舞大曲,富有浪漫主义色彩作品。   宋代姜夔填词名为《霓裳中序第一》保存在《白石道人歌曲》中   法曲也是隋唐宫廷燕乐中的一种重要形式。法曲又名法乐,始于东晋《法显传》,因用于佛教法会而得名,至隋唐称为法曲,风格清淡幽雅。   音乐理论:   《乐书要录》《教坊记》《羯鼓录》《乐府杂录》   记谱法:   隋唐音乐的记谱法,主要是古琴字谱和燕乐半字谱,均属于音位记谱法体系。最早谱式是文字谱最早的是《碣石调幽兰》。文字谱发展为减字谱,是古琴记谱法一个极为重要的革新,由唐代曹柔完成。这种记谱法一直沿用至今,减字谱是我国琴谱沿用千年而未被取代的一种古老记谱法。   《梅花三弄》唐代颜师古改编,用循环再现手法,第二部分包括后四段,侧重于音乐的发展   《离骚》晚唐陈康士   唐代的燕乐半字谱是我国工尺谱的一种早期形式   教坊和梨园是适应唐代宫廷燕乐的需要建立的音乐机构,唐代教坊从政府管理的音乐机构独立出来,成为宫中教习、管理音乐的场所,并由皇帝直接委派内监任领导职务。   梨园因设于禁苑附近之梨园而得名,“丝竹之戏”的器乐演奏为主,多由男性担任。天宝末年的安史之乱使唐代燕乐由盛而衰,梨园也于唐代宗大历十四年(779年)宣告解散。   市民音乐的勃兴:   市民音乐的蓬勃发展是宋元音乐文化的重要特征。瓦子也称“瓦舍”或“瓦肆”,是以娱乐为主要内容的商业集中点。瓦子的出现是商品经济繁荣发展的产物。有的勾栏以“乐棚”为名   曲子是在民间歌曲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艺术歌曲,音乐部分称“曲子”,歌词部分称“曲子词”简称“词”。   宋代曲子的来源主要是继承了隋唐以来的民歌、曲子或大曲、法曲的片段,其创作方法大多是依乐填词,填词时不仅可以在歌词方面作“减字”或偷声,也可以在原曲牌基础上采用“摊破”和“犯调”。宋代曲子的题材形式主要有令、慢、引、近、序、歌头。“令”一般指短小的曲牌,“慢”指较为长大且委婉抒情的曲牌,引、近、序、歌头等都是大曲中的某一部分。在两宋词坛上,以词曲相兼而知名的有刘永、周邦彦、姜夔、张炎。其中附有曲谱的词集流传至今唯姜夔一人   姜夔(约1155—1221),字尧章,号白石道人,世称姜白石,今存《白石道人歌曲》是极为珍贵的音乐遗产,《扬州慢》《杏花天影》是姜白石自度曲中的代表作。   曲子的进一步发展,出现了以鼓、拍板和笛为主要伴奏乐器而清唱套曲的一种表现形式——唱赚,其主要有缠令和缠达两种曲式。是宋代艺术歌曲的最高形式,所用音乐相当丰富,其表演难度很大。   散曲的体制分为小令、带过曲和散套。   小令:又名叶儿属只曲结构,短小精悍。   带过曲:由两个或三个只曲练成   散套:又名套数或套曲,是由两个以上的同宫调只曲练成,一般都有尾声   散曲的演唱不用锣鼓,只用琵琶、筝、笙、笛、萧、拍板等乐器伴奏   说唱音乐:   1.鼓子词:流行宋代,主要用鼓伴奏   2.诸宫调:北宋时期,泽州,孔三传,有说有唱,说唱相间   《西厢记诸宫调》是结构庞大、音乐丰富的诸宫调作品,是宋元时期说唱音乐高度成熟的标志。《》是目前所见保存最完整的诸宫调作品,不仅有全部文字,还有三分之一的乐谱保存在《九宫大成南北词宫谱》中   3.陶真:流行于农村   4.货郎儿:最初是民间歌曲形式,后变为说唱艺术   戏曲音乐:   宋、元时期戏曲的发展,有杂剧与南戏两大体系   杂剧兴起于北方,北宋时期流行,南宋超过歌舞成为最有影响力的艺术形式   著名作曲家:关汉卿、马致远、郑光祖、白朴,“元曲四大家” ,王实甫和乔吉甫常与前几人称为“元曲六大家”   关汉卿:《窦娥冤》《救风尘》《望江亭》《单刀会》,《窦娥冤》是世界戏曲史上杰出的悲剧,通过窦娥的遭遇,揭露和鞭挞了黑暗的社会现实,塑造了至死不屈的善良平民妇女的形象   王实甫:《西厢记》   南戏的剧本结构:   1.不受宫调限制,可随时换韵   2.剧中角色根据需要均可随时演唱   乐器:   琵琶在宋元时期:《海青拿天鹅》在元代流行,目前确定是创造年代最古老的琵琶独奏曲   郭沔:《潇湘水云》创作于南宋末年郭沔定居湖南衡山附近时(此处为潇湘两水合流处),作者借咏水光云影,表达了对元兵南侵、民族危亡的忧思之情。该曲具有深刻的艺术构思和严整的音乐结构,乐思纵横,情景交融,成功地表现了水云掩映的艺术境界   音乐论著:   《唱论》元燕南芝庵撰,是我国古代关于歌唱艺术的一部较为全面的理论著述。   明清时期   戏曲发展:   1.四大声腔:海盐腔、余姚腔、戈阳腔和昆山腔。昆山腔是流传最广、留存最久的戏曲音乐   2.魏良辅对昆山腔改革   3.汤显祖:明代著名文学家戏曲家,《紫钗记》《还魂记》《南柯记》《邯郸记》。成就最高影响最大的是《牡丹亭》乃是王实甫《西厢记》之后戏曲史上又一部里程碑式作品。《临川四梦》是现存乐谱最多的戏曲古本,《牡丹亭》问世以来更是历唱不衰   5.京剧:以“皮”“黄”为主,“皮”西皮腔,“黄”成为二黄腔,两种结合在一起称为皮黄腔。皮黄合流都属以对称的上下句作腔基本单位的板腔体,但依然保持了各自的特色。谭鑫培吸收了长庚、余三胜等诸家之长,创造出悠扬婉转的谭派唱腔。《战太平》   说唱:   1.鼓词   2.子弟书   3.西河大鼓   4.梨花大鼓   5.京韵大鼓   6.弹词   器乐发展:   琴:   虞山派的徐青山《谿山琴况》,二十四况,作者对每一况都做了详尽的阐述   琴曲《平沙落雁》《流水》《渔樵问答》《良宵引》   琵琶与三弦:   《十面埋伏》:是王君锡传谱,标题《十面》。《霸王卸甲》《月儿高》:五套。   民间器乐合奏:   1.十番锣鼓   2.十番鼓   3.潮州音乐   4.福建南音:保留了古代某些音乐风貌,被誉为中国音乐活化石   5.西安鼓乐   6.智化寺音乐   7.山西八大套   8.辽南鼓吹   重要曲谱   《神奇秘谱》   最早刊印的琴曲集,分三卷,上卷“昔人不传之秘”共16首,称“太古神品”中卷和下卷沿用元代《霞外谱琴》的名称,称:霞外神品“是编者”亲受者三十四曲“   《九宫大成南北词宫谱》   包括唐宋词、宋元诸宫调、元明散曲、南戏、北杂剧、明清传奇等内容。北曲185套,南北合套36套。   《琵琶谱》   收有《十面埋伏》《霸王卸甲》《海青拿天鹅》《月儿高》   朱载堉   “新法密率”科学的解决了三分损益法造成的“黄钟不能还原”,用开方的方法来计算律的长度,使十二律间的音程达到了均匀,这是他的有别于三分损益法的“新法”   中国音乐史
发表评论
留言与评论(共有 0 条评论)
   
验证码:

相关文章

推荐文章